香港货品编码协会 (GS1 Hong Kong)对 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政策的建议
致立法会工商事务委员会:
香港特区政府分别于2016年及2017年公布「再工业化」愿景及《香港智慧城市蓝图》,两者均成为政府施政重点。数年下来,政府已投放逾千亿元推动创科发展,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7年《施政报告》定下目标,要于2022年将本地研发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提升至1.5%。
政府统计处于2019年12月发表《2018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的报告显示,2018年本地研发总开支为244.97亿元,较2017年上升1成。2018年本地研发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0.86%,按年增加0.06个百分点,与政府目标仍差0.64个百分点。本会乐见政府日益重视科研,但以2017年各地研发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比较,与深圳(4.13%)、台湾(3.295%)及新加坡(1.954%)相比仍相差颇远。
政府应考虑加大研发开支,长远目标与深圳看齐,并放宽研究补助的申请资格,支持大学院校和公营研发机构进行研发工作、鼓励私营企业投资研发,并将本地科研成果的商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名册,亦鼓励本港公司采购本地科研成果。
同时,本会建议政府应以税务优惠、宽减租金及信息科技专才津贴等方式,尽力吸引海外大型的创科及科研机构来港,创造本地就业机会,进一步推高本地创科氛围,进而吸引年轻人选择工程和技术专业学科,让创科得以传承。
本会尤其希望对创科及再工业化的5方面发展,包括研究成果商品化、智慧城巿的物联网应用、与大湾区融合、推动「再工业化」及培育创科人才,提出更深入意见、建立创科生态圈以持续发展:
1. 大力推动科研商品化
香港高校基础科研力量具一定的国际水平,但转化为商业化项目则非常有限。根据政府统计处于2018 年公布的香港创新活动统计报告,只有约3%的工商机构单位在2018年曾进行一类或以上的技术创新活动(例如把研发成果商品化)。在2018年,约17%从事信息及通讯业的机构单位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有学者指,商界对本地创科的参与度低,不愿支持科研商品化,是香港的技术创新处低水平的原因之一。
铜芯口罩的原型,在2018年HKRITA(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取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但迟迟未有成功商业化。直至近期因疫情肆虐,香港政府才迅速制成产品,但其他项目、如香港理工大学2月初发布的呼吸道全自动快速多重诊断系统,其研究团队称未有港府资助,需靠深圳市政府的支持,才能进一步转化为商品。
深圳在科研商品化方面成绩彪炳,阿里巴巴、腾讯、全球无人机占有率七成的DJI(大疆),都是科研商品化的成果。内地高校从官方取得的科研经费雄厚,来自私企的捐助也不少。而香港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商界支持不多。
香港具备不少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潜力,但现时政府虽推出《伙伴研究计划》、《企业支持计划》等,似乎每年批出金额不足够资助科研至商品化阶段。本会乐见政府推出的「遥距营商计划」(D-Biz),以本会8,000名企业会员为例,至今收到逾400个查询,都对资助能特快批核而感兴奋,让企业能迅速利用创新科技在经济下行期间数码转型。再进一步,我们期望政府能放宽其他资助计划的申请条件,并为企业提供厂房、融资、引入人才等支持,亦需更大力推动公私营合作,以科研机构成果为本,工业界负责生产及市场化,同时需与大湾区创科界协调,实行「官产学研」通力合作,让研究成果商品化。
2. 香港智慧城巿的标准促进万物互联
香港具备“三优四通”的优势,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制度、简单的低税制;以及讯息、人才、资金和货物自由流通。要维持香港的世界级宜居城巿地位,政府有必要加强智慧城市的力度,支持本港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助香港迎接未来挑战、把握机遇。
物联网是成功发展智能城市的基石,能应用在水、电、交通、建筑物、办公室、家居等系统,透过实时辨识、撷取及分享信息,成就万物互联、信息互通。然而现时国际间对物联网以及相关设备如传感器等,却欠缺广受认可的标准,令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兼容性、准确性成疑。
ISO / IEC JTC1发布的《2014年智慧城市初步报告》强调由各种城市资源(或对象)所产生的数据,必须具备标准化、计算机可识别、开放及可响应(standardized, computer recognizable, open, actionable)的特质。ISO / IEC JTC1,JTC1 / SC31等国际标准化工作组一直在建立新标准,并采用现有标准进行对象识别、数据模型建立和数据采集,这些都是智能城市数据平台的关键功能。ISO / IEC数据标准已经采用了许多现有的GS1标准。
本会建议政府在推动物联网技术时,鼓励采用已广被国际认可的标准,例如获ISO认证的GS1标准,在食品溯源、药物追踪、跨境贸易、供应链信息与单一窗口平台互联互通等应用,使信息化渗透智能城市、保障民生,并促进贸易物流透明度。
韩国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金大泳(Daeyoung Kim)教授于2018年IEEE第四届智慧城市国际会议的演说中,汇报了在韩国釜山巴士系统及智能停车场,应用了多种GS1应用标识符(Application Identifier),让其141条线、共2,517辆巴士都能实时传达巴士位置、汽油量等状况,并提供交通、泊车位信息、为乘客提供实时交通及信息娱乐节目等。金教授与团队更进一步以GS1标准作基础研发出智能汽车平台,不但促进更实时、准确及高效率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更加强行人和驾驶者的道路安全。详细资料请参考IEEE网站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500698。
疫情肆虐,香港以至全球医疗体系正在面对极大压力,医疗服务机构、药物及医疗设备的供货商、生产商、批发商、分销商和病人组织,都深受影响。这些持分者最关注的议题有二:如何保障病人安全,如何提升供应链效率。物联网科技便可提供答案。韩国首尔有推出u-Health Care服务,为长者、长期病患及弱势社群提供遥距健康监测和支持;另有u-Soeul Safety Service,当携带智能定位设备的需特殊照顾人士,如长者、弱智人士或小孩,离开特定安全区时,实时发放电子讯息知会家长或监护人。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即将启用,若医院或其他安老机构能利用此类编码标准,自动识别和追踪药物、患者、资产和地点,配合行之有效的eHR记录,便可提升安老护理的效率、准确性及安全性。
类似的智慧城巿规划,现时虽在九龙东研究发展作为试点,但当区始终涉及旧区,要将电子感应装置等嵌入到现有的水电及交通等系统,在技术、时间及影响范围上既复杂费时,亦牵涉太多持份者,需慢慢咨询才可落实,影响实施进度。而预料可于2021年提供土地发展创科园的落马洲河套区,则可成为智慧城区的测试场。本会建议政府应及早设计规划,在河套区进行无线射频识别标签(RFID)等物联网科技的试点,例如在建筑物的预制件中嵌入RFID侦测渗漏、老化等状况,并在供水、发电、交通网络、灾难事故等基础系统及设施上率先安装及应用物联网科技,确保基本生活供给无间断、并可持续发展,充份发挥万物互联的能力,届时既可吸引科技人才迁移至该区,亦可以成为全国以至全球的示范。
3. 香港与大湾区在创科上的融合发展
要推进香港与大湾区在创科上的融合发展,标准化及信息化非常关键,能有效促进区内的物流和信息流畅通。中国物品编码中心(GS1 China)的国际货品编码(GS1 Global Trade Item Number - GTIN)库,已经与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库对接,目前已向海关共享进口商品条形码数据130万条。而本会的GTIN数据库亦已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数据库对接。这有助在进口报关申报时,海关能透过商品条形码,准确识别商品、数码查验、便利清关,提高通关效率,长远以商品标识符为索引,实现数码化通关过程。本会建议港府尽快与内地当局在标准化技术上对接,促进跨境贸易,加速大湾区以至一带一路发展。
另外,为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本会建议港府应积极推动食物安全中心与本会的国际货品编码数据库对接,在共同的标准基础上,与大湾区各城巿接轨,促进大湾区的食品安全警报互通系统。事实上本会一直与食物安全中心合作,在其食物安全的快速警报系统中采用国际货品编码,并正进一步商讨加强食品安全快速通报系统。这有助商户更有效地找出潜在受影响的食品,防止有害食品流出巿面,并采取迅速和适当的行动。在批发和零售层面上,编码可在收银柜台上阻截销售不安全产品的流通及加快回收。届时,不安全食品的纪录便可在各个城巿之间流通,让相关部门及商户均能有所警惕。透过提高食品安全,加强大湾区各巿在食安上的声誉。
4. 「再工业化」可改善劳动密集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可说是香港「再工业化」的一场契机,香港市面口罩供应紧绌,一众本地厂商立即引入生产线,在政府支持下成功生产本地口罩。香港要推动「再工业化」,却首先要面对土地短缺、劳动人口减少的情况,而劳工短缺不单出现在建造业,其他行业如长者护理、零售和饮食业也出现「有工无人做」的情况。我们相信「再工业化」需率先针对这些问题,研发出以服务为中心的产品,推动高增值行业发展,助减轻劳动力需求,亦能更善用土地资源。
以乐龄科技为例,已有初创公司研发出应用RFID技术的防游走背心,升举扶抱器具、床边监测系统等,如果这些设施能够在本港研发和生产,既能解决香港的高龄人口的医护需要,又可以带动高增值工业的升级转型。另外在餐饮和零售业,许多东主都抱怨厨师或售货员经常「跳槽」,令店铺失预算,所以有店主研发了自动炒餸机,厨师只需预备好食材,放在机器中便可在数分钟内自动炒成一碟干炒牛河;亦有零售商推出智慧零售方案及自助收款机等,减少人手需要之余亦增加消费者互动。这些创新发明虽然只是行业一小步,但就为解决业界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带来曙光。
香港是一个以服务业为重心的城巿,本会认为政府应率先在劳动密集型的重点行业推行物联网科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让各类如长者护理、零售、食品服务等行业能解决人手不足问题。这既符合香港地少人多的发展,亦推动本地研发更多适合香港巿场的新应用,让商界采纳来开拓新巿场、促进效能,实是一举数得。
5. 培育创科人才 让城巿可持续发展
「再工业化」其中一项成功关键,是信息科技人才。世界经济论坛估计,至2022年,人工智能将在取代7,500万个工作岗位的同时,创造1亿3,300万个全新工作,从总体来看对就业反而很有好处。现时香港人才未能配合创科发展,本会期望政府能长远投资科技人才培训,将现时劳动人口能力结构改变,为未来创科行业作好准备。
参考中、美、英、欧盟等地例子,它们都有推出AI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预估未来劳工市场结构性转变,完善目前当地中学的STEM教育。香港教育局近年积极推动STEM教育是正确方向,但根据2019年6月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的报告推出,教育局有需要加强全港支持,协助学校推行 STEM 教育。本会建议教育局可成立专责部门推动STEM教育,例如邀请专家及研究员设计课程及带领学生进行科学项目,并举办相应的教师培训;规定教师必须完成一定时数的持续进修课程,例如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并每年为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审核、重新界定教师专业的核心能力,以推动STEM学习。同时,本会建议政府应提供更多津贴及税务优惠,让中小企参与培育人才工作,如在学生假期时聘用大学生 / IVY学生,让他们一面实习,一面累积经验。
此外,对于现职员工和非IT/非计算机科学的毕业生,港府可考虑将「持续进修基金」上限提升至HK$50,000,并重新推出「中小企业培训基金」,让中小企的基础员工都能提升科技认知及技能。课程应设立考试方能完成,让学员达到能力标准,而雇主对该批学员便更有信心。这将有助巿民因应巿场需求,提升技能甚至转换新职位,应付行业数码转型,迎向科技主导经济时代。
总括而言,本会认为政府应把握机会,在智慧城巿的物联网应用、研究成果商品化、与大湾区融合发展、推动「再工业化」、培育创科人才等5方面,加强推动角色,让香港创科继续平稳发展,达致「智能商贸,智慧生活」的愿景。
- 完 -
如有垂询,请联络:
Corinna Fung Will Ip
电话: (852)2863 9787 电话: (852)2863 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