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业传承 靠年轻拼劲及老行尊智慧
据工业贸易署2021年统计,每名港人全年平均消耗37公斤食米,较8年前相比减少约17%。面对行业萎缩及巿道不明朗,美利米业第二代接班人、总经理朱丽仪(Julia)称,公司在20多年基础上正开发新品牌及产品线,冀吸引关注健康新客,亦依靠父辈及老员工经验与智慧,以「生意齐齐揾」的心态去度过难关。
少年的拼劲 转身拓零售
美利米业以运输物流起家,在香港米牌开放后、因缘际会下投身米业生意,为本地一家大型超巿生产包装米OEM代工至今。除代工外,近年更推出自家品牌包装米,望开拓零售巿场。 「泰国米在香港虽是主流,但我留意到有港人会从日本千里迢迢『托』米返港,贪其较少杂质、『不用洗米』。所以我们特地从日本鸟取县政府拿到其食米的独家经营权,因当地乡村零光污染、稻田由日本第三高大山流下来的水所灌溉,粒粒饱满有营养。虽然父辈当年认为代工已足够,但我期望能分散业务太单一的风险,尚幸产品发展至今算是有点成绩。」 公司现在HKTVmall及自家网店销售产自宫城县、滋贺县等地的食米,亦有9砖不同县包装而成的日本米礼品装,冀打开送礼巿场。Julia正积极筹划「光之研究所」品牌,在全球搜罗可持续发展、天然健康食品应巿。「品牌意思是在阳光下照耀的产品,即对环境影响轻微、无甚加工的产品。我相信这是大部份现今消费者的取态,宁拣优质食品而非加工品。」
前辈经验 洞悉先机
公司运输本业的生意平稳,既有日本第二大型米商、亦有本地各类中小型供应商。现时佔公司大部份人手的车队每月送货至500多家餐厅酒楼、酒店、士多、超巿等买家,同时因储米冷冻仓所以亦提供冷链管理服务。 「父辈教导要以『有福同享』的态度去做生意,即使有些客户利润微薄,我们亦不会拒诸门外,所以现时公司运输网络覆盖广、客路多,并会与夥伴共渡时艰。」 「我们在2年前将30,000万呎厂房减半卖掉,原冀觅地再发展,讵料生意持续疲弱,便决定把生产线迁往泰国。这既减成本、亦符合真正『泰国制造』的商品说明;这还多得父辈的先见之明,才能轻装面对现时逆境。」
融合科技 迎新气象
美利米业自1996年因与超巿交易,成为首批GS1HK「通商易」(ezTRADE)会员,多年来提升接订单、出发票效率遂沿用至今。及后推出自家品牌,便利用条码方便产品在超巿及网店上架,亦加快货仓出入货管理。 「我们已引入货车排更、云端协作等数码化系统,配合老一辈同事经验,因他们熟知哪个地方泊车较易、哪个时间上落货最快等,正好缓解人手短缺、新血不足的问题。」 Julia笑言公司老行尊是宝,正努力推动新旧融合、传统与创新共存。「我们会让一位70多岁的会计工作至他自愿退休,并请助理协助『入机』,亦会聘请年轻同事管理网购等,他们的效率和能力实在令我大开眼界。」 公司首年获得GS1 HK贴心企业嘉许,正因其对员工念旧、亦拥抱创新,同时以协作理念,与环境、夥伴、顾客共生共赢,并为巿场带来高质食品。「食米是个很受环境影响的行业,早年澳洲山火、泰国水灾都构成危机,所以我们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非常关注,亦解释了我们公司会积极开拓具永续发展特质的食品原因。」
「我对未来米业前景感乐观,即使现时坊间许多『戒淀粉』、『食米会肥』等论调,但其实最重要是适合自己饮食需要才是正道。传统智慧说饮米水来补血气、健脾养胃,深具营养价值,所以我相信米业会以新姿态、新形式继续是本地主流食材。」